纪录片用温暖观照现实
【资料图】
光明日报记者 牛梦笛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孙小雪
“叮叮”!午夜时分,外卖员严冬冬收到一份订单,刚忙完的他再度出发,只为了让顾客能第一时间吃上热气腾腾的美味——这是正在江苏卫视热播的人文纪实节目《子夜外卖》中的故事,该片聚焦外卖从业者,讲述配送过程中温情的奋斗故事,具有强烈现实意义。近年来,如《子夜外卖》一样关注生活、聚焦小人物成长的纪录片不断涌现,《生活万岁》《柴米油盐之上》《人生第二次》等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平凡人,记录下他们真实感人的故事,描摹出当代中国充满烟火气、人情味、正能量的奋斗图景。
聚焦平凡追梦人
在纪录片镜头下,平凡人的故事不断上演。《子夜外卖》中,观众跟随镜头见证外卖员奔跑送餐,其中不仅有谋生的艰辛,还有帮扶和互助的善意;《上海工匠》中,来自不同行业的上海一线产业工人和行业领军人物,带领观众体味大国工匠薪火相传的匠心、勇于突破的匠魂。这些纪录片用亲近而饱含人文关怀的视角呈现小人物身上的“温暖善意”与“炙热生命力”。
真实是纪录片的核心特质,这些现实题材纪录片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画面出发,记录真实的人物、故事与情感,见证他们的奋斗人生,用镜头语言让表达更加充满感染力。正如江苏卫视副总监、《子夜外卖》总制片人张烨镝所说:“纪录片观察和记录的都是普通人,用冷静客观又不失温情的视角,呈现普通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忍不拔,最能引发观众的共鸣,从而使观者产生向上的奋进力量。”
拓宽社会广度和主题深度
事实上,《人生第二次》《柴米油盐之上》等纪录片不断拓宽书写边界,由个人的故事延伸至社会和国家层面,不仅记录了普通人的生活,也透过他们的故事书写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凡历程。
《人生第二次》选择以纪实的方式和平民化的视角,沿着人生这个主命题不断向下深挖和拓展,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里做人间百态的“采样”。通过讲述打拐之后的故事,出狱之后的境遇,判决之后的撕扯等,关注困境儿童、出狱人员等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,将相关的社会热点议题铺陈开来,让观众重新审视和思考其中的社会伦理与价值。《柴米油盐之上》深入乌蒙山区等地,将镜头对准经历过贫苦岁月的年轻村支书、女货车司机、民营企业家等基层干部群众,折射丰富多彩的百姓生活,从多个侧面生动反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普通中国人的积极影响。《子夜外卖》则以夜为镜映照城市生活,以身处不同地域的外卖员故事照亮乡村振兴、城市夜经济等社会话题。这些既有时代鲜明感又有历史纵深感的故事让生活自己展开“阐释”,为观众提供了思考社会议题的新维度。
在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张延利看来:“纪录片通过以小见大、相互映射、层层递进的方式,从多样化的故事中挖掘表达空间更大的可能性,更好地聚焦了社会话题,为纪录片注入正向价值和人文温度。”这些纪录片不仅组成了一部中国社会的现实主义图鉴,更描绘出一幅立体的、意蕴隽永的人生画卷,为观众带来深刻的价值感悟和思辨意义。
为时代增添生动注脚
《这十年·幸福中国》循着各行各业齐头并进的发展纵轴,讲述中国各行业普通人工作生活面貌,开启十年发展热烈而鲜活的记忆;《行进中的中国》透过生动案例的探访实践,展现中国在开放进步与生态维护等问题上的决心与态度;《子夜外卖》则让观众看到,当城市睡去、大部分人休息之时,急诊室里值班的医护人员、坚守夜班交通的司机师傅、夜晚继续加班的年轻职场人融入夜色里,他们共同挑起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担子,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——一个个微光人物创造的小故事支撑起了时代风起云涌的大格局,不同个体的故事内容又像是一面面时代的镜子,共同折射出这十年里的流光溢彩、日新月异。
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密不可分,多部纪录片创作注重以人为本、以小见大,用百姓故事传递家国情怀。好的纪录片始终立足于时代的变化和人的成长,讲述时代进程之中的人物,让两者交相辉映,以《这十年·幸福中国》《行进中的中国》《闪耀的中国》为代表的纪录片,在普通人的影像故事中映照出时代的蓬勃发展,向世界展示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。
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梁君健说:“在这些纪录片中,每个平凡人身上的故事都代表一个社会横切面,每个故事都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点,正因为有了无数点和面,才支撑起这十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进步和变化。”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京津冀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