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,在全国的艺术爱好者中,到济南看画展悄然成为一种潮流。比如已经在济南举办了一个多月的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,平均每天吸引一两万人到山东美术馆看展,成为建馆以来最火爆的一个展览。作为这次展览的主要策展人之一,孔维克并不满足于此。5月份,他先带领画家团去意大利、西班牙举办了“沿着黄河遇见海”中国画、书法主题创作展,回国后又马不停蹄地去西安参加“沿着黄河遇见海”山东省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的开幕式,而这只是他们沿黄九省巡展的第一站,记者发稿时,第二站已在河南郑州举办。
随着这一场场画展火爆本土、走出山东、走向世界,“齐鲁画派”的品牌也越来越响亮。而作为齐鲁画派的首倡之地,济南的艺术气质也越来明显。“不仅这座城市越来越时尚,市民穿衣打扮也越来越有品位了,你走在路上看大家的精气神都不一样。”站在山东画院的顶楼,望着西边的华山,孔维克边思考边对记者说:“700多年前赵孟頫画下了《鹊华秋色图》,我们后世的画家又该为济南画些什么呢?这座城市留给我们的素材太多、太多……”
(资料图片)
观众在参观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
“湖光山色”是济南的“本色”
艺术对城市的发展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?这是孔维克这趟欧洲之旅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。繁忙的展览活动之余,孔维克利用间隙走进罗马、马德里的大街小巷,边画着速写边寻找答案。自从手机有了拍照功能后,很多画家已经很久不画速写了,而孔维克一直坚持着这种艺术形式。他既画《罗马斗兽场的凯旋门》《西班牙皇宫》这些雄伟建筑,也画《罗马老店“罗摩诺雷蒙”前的露天摊》《马德里“英百商场”购物人》这种街头即景,还画了一幅《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故居》以作凭吊……钢笔在速写本上沙沙作响,答案也大脑中若隐若现。终于,“城市美学”这个词像个标签固定在了他的脑海里。
孔维克在欧洲街头写生
“对!就是城市美学!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,艺术以这种方式来呈现。”在画速写的过程中,孔维克一边画一边在思考:“在罗马、马德里这些欧洲古城,有些街道又老又窄,甚至有些破旧,但为什么看上去就是让人感觉舒服,因为它们体现出了城市的美学。”而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讲,城市美学一个很重要的实现途径就是颜色管理。“一个城市应该结合她的自然文化禀赋,找到适合她的主色调。”颜色管理即是要给城市建筑物及街道设计一套色标序列,并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去落实。 “颜色管理也要道法自然,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来设计。比如济南,济南这座城市的颜色是什么?是湖光山色,是‘四面荷花三面柳,一城山色半城湖’。”而这些年济南通过拆违拆临,还空间给绿水青山,还给城市“湖光山色”的本来面目,把这些自然景观与建筑物统一考虑来设计城市颜色,这亦不失为一种高超的颜色管理。
孔维克欧洲速写丨《马德里"英百商场"外即景》
济南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
孔维克认为,大到一个城市,小到一条街道,再到一个门店,甚至是一个人,都有适合自己的颜色,而要找到这种颜色,就需要美学的积淀和修养。“人的美学素养从何而来?来自艺术的熏陶,这也是我们办画展的一个重要目的。”而在2023年,济南先是举办了第二届济南国际双年展,接着又聘请同一设计团队举办了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。特别是这次为期两个月的“全国画院展”,由山东画院、山东美术馆、济南市美术馆共同承办。既有国画,又有油画、版画、雕塑,还有书法、篆刻,不仅让济南市民大饱眼福,就连很多外地的游客也把济南当作艺术朝圣地来打卡。
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上的孔维克作品《雪野大川进行曲》
山东美术馆的统计数据显示,自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开幕以来,平均每天有一两万人来参观画展。“‘五一’假期每天都三万多人来看展,是建馆以来最火爆的一次画展。根据参观者登记的身份信息,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,而且以中青年为主。”而这还不包括同步在山东画院美术馆举办的书法、篆刻展,以及在济南市美术馆举办的油画、版画、雕塑展的统计数据。
这让孔维克很欣慰。“谁说济南‘土’?谁说艺术就是‘阳春白雪 曲高和寡’?在济南这座城市,喜欢艺术的人越来越多,而且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来济南旅游。”
百年期盼:推动形成“齐鲁画派”
孔维克就是这样一个人,身上充满了使命感,促使他生发这种使命感的动力来自方方面面,作为画家的使命感、作为山东画院院长的使命感、作为孔子第78代后裔的使命感,还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使命感。
孔维克系列作品丨《习射图》
正是在使命感的推动下,这些年孔维克一直致力于推动形成“齐鲁画派”。一百多年来,中国画坛先后涌现出了海上画派、岭南画派、新金陵画派、长安画派等影响全国的地域性画家群体,但人才济济、大家辈出的山东画坛,却一直不敢理直气壮地举起“齐鲁画派”的旗帜。个中原因很多,其中也跟山东画家谦虚敦厚的性格有关。“咱们山东的画家大多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,不喜欢争强好胜,有时候甚至自己把自己看轻了,导致我们山东一些杰出的老一代画家,到现在都没有被社会放到应有的艺术高度上。”曾经有一位老画家对记者说。
孔维克系列作品丨《日本遣唐使》(一带一路世界美术创作工程签约作品)
孔维克认为,“齐鲁画派”不仅是地域的特指,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,是一个塑造品牌的概念,是文化与人的关系及意识形态与形象表现关系的表述。当代画派是超越历史上封闭式师徒相承的绘画技法层面的狭小圈子,而呈现的一个大的文化形态,是一个地域受文化熏染所形成的共同艺术底色;当代画派是超越了技法手段等形而下的形态,上升为形而上的总体文化品格,也是一个地域群体性文化指向的代称。因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和一方水土养育的一方人,所形成的独特性格和文化性格,使他们的行为、艺术,包括绘画总体品格有着一种相同的趋向性。“‘齐鲁画派’的画家有六个共同特点:正大气象、重视道统、文以载道、灵秀慧质、开拓包容、崇尚写生,这六点同样是对‘齐鲁画派’超越具体绘画风格从而上升到文化精神的总体概括。”孔维克说。
孔维克系列作品丨《使命》
2012年6月,山东省推动形成“齐鲁画派”工作领导小组成立,办公室就设在山东画院。十多年来,围绕这项工作,孔维克带领他的团队做了很多努力。其中,《齐鲁画风大系·山东中国画》的编辑出版就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工程。“大系”共四大部分十三卷本,包括《历史积蕴》《鲁籍名家》《人物画卷》《山水画卷》《花鸟画卷》《文献集萃》等,是一部集史料性、文献性、研究性为一体的图文并茂的大型山东中国画研究类丛书,弥补了山东中国画发展史料的很多空白。他们从齐鲁文化的视角切入,梳理山东中国画两千多年来的发展史,在全国首个编辑挖掘本省美术史,从当代史的流变中搜集史料,编写《山东中国画百年大事记(1901-2022)》,这些都是文化奠基性的工作,填补空白的举措。特别是在《历史积蕴》《鲁籍名家》这两卷中,一些内容属于抢救性的保护挖掘,百年前山东美术史上一些快要被人遗忘的老画家,在这部书中留下了惊鸿一瞥。“特别是清末民初,像松年等一大批画家流寓济南,极大的丰富了山东中国画的创作。但因为战乱动荡等历史原因,其中很多画家在画史上没能留下只言片语,有些资料我们也是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才征集来的,这项工作如果我们再不做,后世恐怕就没有人知道他们了。”
孔维克说,在征集其中一些史料的时候,真是到了“走投无路”的境地。“无书可查,无人可问,所以当时有些同事觉得这个活真是没法干,想要退出,我只能不断给他们打气,和他们一起想办法。”功夫不负有心人,这部丛书于2014年5月15日正式启动编辑工作,2019年9月30日举办首发式,历时五年终于完成。在主持编辑出版这部丛书的过程中,孔维克对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”有了切身的体会。在《鲁籍名家》这一卷中,涵盖了从前辈先贤到“80后”青年画家,但孔维克觉得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。“有些画家现在看很优秀,但我们编辑这部丛书的时候,他们的实力还没有显现出来,所以没能入选,只能等以后再修订了。同样,再过一百年,等后人审视这部丛书的时候,除了能传承我们当代人留下的这些历史,肯定还会有很多更新和补充。”孔维克说。
孔维克系列作品丨《公车上书》(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)
“一千个观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孔维克”
《孙中山先生在青岛》(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)
注重传统、注重创新,也是孔维克在艺术创作中一直坚持的理念。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。”如果把这句话用到对孔维克作品的理解中,则可以引申为“一千个观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孔维克”。谈起孔维克,有人想到的可能是圣人后裔笔下的《孔子系列》,有人想到的或许是黄钟大吕般的《公车上书》《孙中山先生在青岛》,还有人会想到是温婉隽秀的古典人物画,有人会想到他那别开生面的书法篆刻,以及他的写生山水画、独具风采的竹子兰花……但如果现在去山东美术馆,看看孔维克参加第八届全国画院美术作品展览的《雪野大川进行曲》,就会发现他的作品风格又陡然一变。孔维克的画路很宽,虽然都是画人物,但他对笔墨、造型、神韵、格调都各有侧重,形式上有的是工笔、有的是写意、有的则用工写结合,表现手法迥然不同。
孔维克系列作品丨《岁月沧桑——抗战老兵》
法无定法,万法归宗。对孔维克而言,变乃无意,却是永恒。在一系列变化中,孔维克有一个理念是始终不变的。“注重用传统理念、基因、符号等进行选题创作,反映时代,创作出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艺术的笔墨语言,走在一条由青涩到成熟的融合发展的道路之上。”孔维克的体会是,这条创作道路越走越开阔,帮助他到达一个“笔墨自由王国”。“能够随心所欲反映我的思想和我对生活的理解。”
孔维克系列作品丨《微山湖上静悄悄》
比如,在一幅写意人物画《微山湖上静悄悄》中,孔维克以人物的渺小来表现江湖之辽阔,以天地之寂寥来表达人物之孤独。那背对而立者,头戴斗笠,身披蓑衣,手握竹竿如握剑柄,或许有人会说他是渔夫,有人说他是侠客,还有人会把他看作一位隐士。他脚踩一叶扁舟,好似当年一苇渡江的达摩。这扁舟是孔维克以书法用笔一画写成,线条力量之重,让人想起石涛的“一画开天地”,而缩立舟尾的那三只鸬鹚,也有几分八大笔下的桀骜不驯……这就是孔维克,他把自由给了自己,也给了观者。在他的画里,你尽可以“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”,所见皆是心中所现。
与孔子“跨越78代”的交流
在“一千个孔维克”中,公众辨识度最高的,还是作为圣人后裔的孔维克。孔维克创作的孔子文化系列国画,不止一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和外交使节。
孔维克系列作品丨《一山一水一圣人》
当代画孔子的画家很多,为什么公众唯独钟情于孔维克创作的孔子?难道仅仅因为他是孔子的嫡系后裔?孔子的后裔中画家也不少,为什么只有孔维克的作品成为孔子的标志性面貌?这要从孔维克的童年说起。
孔维克系列作品丨《孔子诞生传说》
1956年,孔维克出生于济宁汶上县,这里是孔子第一次做官担任中都宰的地方。孔维克是孔子后裔大宗户78代“维”字辈的传人。他的曾祖父孔祥蓂,字瑞唐,是孔子第七十五代裔孙,曾担任曲阜孔庙七品执事官和汶上思圣、宗鲁、讲习三堂的奉祀官。抗日战争时期,作为孔子后裔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“孔林煤矿官司”,曾经惊动日本裕仁天皇,这场官司的主导者就是孔祥蓂。虽然现在孔维克担任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、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化大使、孔子邮局名誉局长,但在他童年时代,“孔子后裔”是他不敢向人提起的身份。
孔维克系列作品丨《孔子与弟子七十二贤图》(横屏欣赏效果更佳)
“我小时候,祭祖这些活动都被当成了封建迷信,但除夕这天很多人家还是会偷着摆上祖先牌位和供品。我记得很清楚,我去别的小伙伴家串门的时候,看到他们都是从曾祖父这一辈开始祭奠。但我们家比别人多了两个牌位,一个是孔子的,一个是‘中兴祖’(孔仁玉)的。我一看很惊讶,孔子不就是我们在学校里批判的那个人吗?虽然我父母表现得很为这个身份光荣,但我当时觉得很丢人,不敢出去说。”即便刻意避讳,但在那个特殊年代,孔子后裔这个身份,还是让孔维克遭受到很多歧视和不公,受尽坎坷,甚至一度因此失学。
《孔子登泰山》(孔维克、刘书军、贾荣志、吴勇军合作,横屏欣赏效果更佳)
改革开放后,孔维克这种压抑的家族情感才逐渐得到释放。“直到1984年首届孔子诞辰故里游(1989年改为孔子文化节)在曲阜举行,我才觉得作为孔子后裔不丢人了。再后来有了各级领导去祭孔,特别是这些年,国家提出要赓续中华文脉,坚定文化自信,越来越重视儒家文化,纪念孔子的规格越来越高,我才真正感受到作为孔子后裔的光荣。”1995年,孔维克的作品《杏坛讲学》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展览并获优秀奖,这也是全国美展中首次出现孔子的形象。这让孔维克很惊喜。“以前不要说是获奖了,孔子连画都不能画。我不但画了,而且还获了奖,这在当时来说对我是一个莫大的鼓励。”从此,他便一直持续着这个主题系列的创作。
孔维克系列作品丨《孔子周游列国图》(横屏欣赏效果更佳)
在中国历史上,有许多孔子的画像流传于世,如汉画像石上的《孔子见老子》、唐代吴道子的《先师孔子行教像》、明代无名氏的《孔子燕居像》等,因为无法取代的血脉和独特的艺术风格,孔维克必将成为当代画孔子的代表性人物。他画的孔子与其他画家究竟有何不同?“有些画家故意丑化孔子,把他的门牙画得很突出、很难看。我在画孔子的时候借鉴了唐代画家吴道子的《先师孔子行教像》,根据史料记载,我感觉吴道子的版本最贴近真实的孔子。另外,我始终是带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去画,因为在我眼里,孔子不仅是圣人,还是我的亲人。有时候,我在画孔子的时候,会恍惚有一种感觉,感觉我跨越了78代的隔阂,直接面对面的与他交流。”孔维克说。
孔维克系列作品丨《孔子与四配——孔子、颜子、子思子、曾子、孟子肖像》(横屏欣赏效果更佳)
他在为孔子造像时,在体魄、面庞及牙齿的特征上保留了一定的写实因素。以具有方折感的变形表现,塑造了具有纪念碑气质的圣人形象来表现孔门先师。在三联组画《杏坛讲学》中,孔维克把“六艺”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——儒家学派对一位君子的最高要求展现于画面中。因此,与其说孔维克是在为孔子造像,不如说是在用绘画语言解读儒家伦理的思想规范。正如《论语》中所言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,尤其是对“游于艺”的认识与领悟,被完整地展现在其画面中。在塑造一幅相对变形又强调形式美感的画面时,孔维克选择以长卷来表现,将一种横势的结构贯穿于画面,既和谐统一,又鲜活生动。包括在创作《孔子周游列国》《孔子与弟子七十二贤》《孔子见老子》等作品时,都经过了深邃的艺术构思。所以,他在《孔子与四配——孔子、颜子、子思子、曾子、孟子肖像》的创作中抓住了儒家学派雄浑拙朴、气势博大的正大气象,尽管从体姿上有正侧,但是从面庞上均为正面。同时结合了古代书画的形制:孔子居中堂,两侧为对联,“四配”分布左右,意图把孔家的学脉通过四位重要的传派弟子呈现出来,而且在画卷首尾书写了大量的题跋,在题款、钤印和装裱上展现了整幅作品的传统元素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在创作此画时翻阅了大量典籍,撰写了创作随笔《孔子学说与古今儒脉——儒学源流及代表人物》《千古孔子与返本开新——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当代价值》。他在创作作品的同时,以独特的方式走近儒学,体会儒家文化带来的思考,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境界。
济南这座城市,也为孔维克的创作提供了深厚的滋养。“济南是一座儒家文化特征非常明显的城市,儒家的行为规范已经渗透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中。‘道德街’、‘闵子骞路’、‘礼耕路’、‘信义庄’,还有下面区县的孝里镇、孝直镇、孔村镇,这些地名都充分体现了儒家的思想主张。济南人见面打招呼,不分高低贵贱都喊对方‘老师儿’,这说明济南人是最尊师重教的。”在孔维克看来,济南为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。“孔子基金会、尼山世界儒学中心、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学术刊物《文史哲》编辑部都设在济南,包括一批称得上是当代大儒的著名学者也生活在济南,济南实际上已经成为儒家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中心。”(爱济南 记者:汤启卫 视频:王智勇)
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3 京津冀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22245号-12 联系邮箱:434 922 62 @qq.com